武陵山脉绵延如苍龙盘踞,清江碧波粼粼如青绸铺展。这里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,山歌穿云,摆手舞飞扬,浓郁的土苗风情弥漫在每一缕山风里。
恩施市人民法院白杨坪人民法庭——这座被乡亲们亲切唤作“吊脚楼法庭”的院落,正以飞檐翘角的土家之姿,于层峦叠嶂间成为司法为民的鲜明地标。它既是法治精神的坚定守护者,更是民族深情与司法智慧交汇的生动象征,在武陵深处绽放出最美民族之“枫”。
维护民族团结的先“枫”
白杨坪法庭的建筑本身就是对民族传统的深刻致敬。自2008年矗立伊始,到2024年完成提档升级,其灵魂始终是那座别具风情的土家吊脚楼。步入其中,浓郁的民族气息扑面而来:西兰卡普的斑斓图纹在廊柱间流转,无声讲述着土家历史;墙上绘着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的彩绘故事,传统与当下在此巧妙融合;婚姻家庭法治长廊里,方言标语亲切温暖,法治精神如春风化雨,悄然滋养着民族共同体的意识根基。
法庭并未停留于符号的致敬,更将解纷智慧深植于土苗生活肌理。土家“堂屋”议事的古风得以精妙借鉴,“坝坝茶诉前调解室”在此创设。方寸天地之间,清茶氤氲弥漫,矛盾双方围坐倾谈,法官如族中智者,循循引导。熟悉的场景与氛围,消解了陌生程序的冰冷,让法律的天平在乡土人情中寻得最温暖的平衡支点。
夯实民族共治的和“枫”
白杨坪法庭深谙“善治在基层”的至理,将司法服务的触角向辖区延伸,着力构建“小事不出村”的治理网络。法庭精心遴选、培育1062名“法律明白人”,他们如星火散落于村寨阡陌之间,既是通晓村规民约的“乡土通”,又是普法解纷的“排头兵”,使法治的毛细血管延伸至乡土最末梢。
当纠纷突破村界,“化三千、七十贤”联调队便应时而出,汇聚才能长者智慧,让“大事不出镇”成为可触的现实。法庭始终恪守“有案必立”的承诺,并以“做实先行调解”为前置,最大程度推动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,为民族地区铺就一条和谐稳定的治理通途。
打造民族共荣的新“枫”
为应对复杂治理挑战,白杨坪法庭共筑“1+4+N”联防联调机制并推动形成层级调处机制。其中“1”为综治中心牵头,“4”为镇直关键部门协同,“N”则涵盖村级组织及法律明白人等多元力量。这一机制如精密的齿轮层层啮合,形成层级清晰、高效联动的解纷网络,让复杂难题在合力之下迎刃而解。法庭更以党建为“红色引擎”,通过联合主题党日、共建活动等桥梁,使法官与村居干部、部门骨干心意相通,工作同频共振,在共同的目标下凝聚成牢不可破的法治共同体。
法治新风随法官足迹吹遍山乡。巡回审判将国徽悬挂在田间地头、农家院落,让正义可感可触;“法治进校园”如春风化雨,在少年心田播撒规则与公平的种子;法官深入村寨的走访调研,既问需于民,又将法治文明的新风徐徐送入千家万户,悄然重塑着乡土的文明肌理。
暮色四合,吊脚楼的飞檐在星光下勾勒出刚毅剪影,宛如扎根于民族土壤深处的法治之锚。这座被土苗儿女视为“我们的法庭”的吊脚楼,以其对民族文化的真诚礼敬、对多元共治的坚定实践以及对文明新风的执着引领,在武陵山腹地织就了一幅法治与民族情深度交融的壮美画卷。它不单是定分止争之所,更是民族共同体在法治光辉下走向繁荣与和谐的灯塔——民族之“枫”,于斯为盛,其叶蓁蓁,其华灼灼,昭示着基层善治生生不息的磅礴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