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> 法院文化 > 法院文化

浓浓故乡情,漫漫人生路

时间: 2016-06-28 16:25 点击量: 12162

5月17日下午,手机铃声响起,听筒那边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:“请5月25日到红土居委会报到,参加“不忘初心,永跟党走”主题实践活动。”原来是居委会袁书记的电话,一番简短的要约达成必回的承诺。

返乡意味着回家,挂断电话,我静静的深思。虽然每年都有回家,都要回家,但这一次或将让我对家的理解有更深的体会。

我出生在红土乡,红土是红色的沃土,是“女儿会”的故乡。25日清早,一行人按约定早早出发踏上回家路,因回家的路还在抢险施工,只能绕道从建始经花坪过景阳回家。虽然路途相对遥远,但家的方向只有一个,因为那是心的港湾,是我一生的眷恋。

(一)

出发时阳光明媚,到家却已是细雨蒙蒙。在居委会匆匆报到后我们便去往回家第一站:红土乡民族初级中学(茅田中学)。学校距离集镇三公里,人虽远,心已到,在那里有给我授业的恩师,有伴我成长的伙伴。现在的中学校址是搬迁至此,当年我就读的中学已改为红土乡中心小学。回忆间已步入校门,第一眼便看到冒雨迎接我们的董老师(语文老师),热情的拥抱代替了传统的握手。从事教学工作四十余载的他真可谓桃李满天下,年近花甲的董老师即将退休,虽已两鬓斑白,但依然精神矍烁,透过董老师的微笑,我看到了老师坚守三尺讲台的那份不忘初心。我们边走边聊,在向校长办公室我们又见到了很多老师,其中有熟悉的面孔,也有陌生的面孔,但透露的目光都是一样的:那种充满对学生关切、慈爱的眼神。我见到了乐老师(化学老师),他和董老师同时代,四十年的札根见证着民族中学的风雨兴衰。过了这么多年,依然是熟悉的声音和那份对教育的责任。还有廖老师,他是我初中同班同学,现在一家人都在学校工作,有着幸福的家庭和这份自己崇尚的事业。大家围坐在一起彼此问候,相互交流,其乐融融。随后向校长又带领我们在校园参观,教学楼、宿舍楼、营养食堂,我们一一走过,边走边听校长介绍学校师资力量、教学情况、基础建设等情况及言语间流露出教师难留、生源递减的忧虑,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。站在学校跑道的一端,看着他们坚毅的眼神,眺望远方,那是母校未来发展的希望。

(二)

5月26日上午9时,红土居委会会议室热闹非凡。家人相聚,空气中弥漫着亲人的味道,大家都有一个共同身份——共产党员。座谈会准时开始,我们重温入党誓词,紧握的右拳再次提醒自己“我是谁?”。居委会书记、主任袁文华介绍了社区工作和发展思路,会议明确的红土集镇“四镇”建设将是作为“家人”奋进的目标。而我也有幸作为返乡党员代表发言,忐忑、信心、希望、承诺是我此时此刻内心真实表达,在经历了集镇发展的兴衰,我感觉自己不论用怎样的言语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。路在何方?怎样发展?成为了接下来征求建议和意见座谈会的主旋律,不论你从哪儿回来?不论你在干什么?大家从基础设施建设、产业发展、新区规划、项目扶持等方面都积极的献言献策,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——重塑辉煌,奔向小康。

(三)

5月26日下午,大家相约重走老街,那是一条再熟悉不过的街道,从小学到初中,每一天我们都要反复走过的路,那里有儿时最纯真的记忆。站在“红土古镇——百年老街”的牌坊下,几根笔直的柱子稳稳的支撑着老街的“门面”,在我的印象中,听老年人说过在很久以前那里是一座庙,历经沧桑,时至今日,依稀还有古时的神秘。透过街口,幽深干净的街道青石铺就,两排木制老房子悬挂的火红灯笼映衬着过往的繁荣和对明日的向往。老街曾被喻为红土的“二街”,鼎盛时期,个体经营户达到400余家,每当路过,擦肩摩踵,水泄不通,但儿时的天性对此却乐此不疲,总愿意走在中间挤来挤去,尤其是商铺里那些漂亮衣服,新奇玩具、诱惑美食等不断在我眼前闪现,始终都觉得即使不曾拥有,但默默的经过那也是一种享受。而今,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,经营模式的变更,老街已没有了往日的喧嚣,我们走在空旷而宁静的街道,仿佛还能听到小贩的吆喝和叫卖声,只有偶尔经过的路人还在提醒着我,这真的只是一条“老街”。

老街的尽头,是我的小学——红土乡中心小学,现在的中心幼儿园。虽然校门口的小溪已变得浑浊,但围墙内的校舍却已修葺一新,听说是返乡成功人士捐赠修建,我不由得肃然起敬,更多的是为之骄傲。正所谓再穷不能穷教育,再苦不能苦孩子。

再向上走,就是我曾经的中学校址,今天的中心小学所在。站在紧锁的大门外,望着熟悉的教室,耳旁传来朗朗书声,我不由想到从幼儿园到小学,再到中学,学校校址如此完美的更替,不正是时代日新月异的缩影,更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。曾经的辉煌,现实的差距,站在老街的尽头,一个回家的人陷入深深的沉思……。

(四)

红土集镇,家里老房子还在,奶奶还和叔父一起居住在集镇,每一年夏天,奶奶都要回红土居住,她说凉快。从老街回来,我又跑到奶奶耳边去撒娇,80岁的奶奶是我久久的牵挂。最想看到的是奶奶慈祥的微笑,只要坐在奶奶身边,永远都是满满的幸福。周围的邻居还是那样可敬可亲,远亲不如近邻在我家邻居身上得到了真正的诠释。黄家是我们30余年的老邻居了,因为辈份,我叫他黄爷爷,其实年龄比我爸还小。黄爷爷是中国地地道道的农民,真正的“实干家”,起早摸黑,勤扒苦做,一个人承担起所有一切,白手起家盖起了楼房,将两个女儿抚育成人,其家庭收入,除了农活,还兼职搬运工、清洁工,逢集市还是算命先生。作为一个男人, 这种责任,这样的付出,真的很MAN。看到他在劈柴,我走过去拿起斧头,也真切的体验了一把。闲聊中得知两老已买养老保险,每月还有房租收入,我由衷为他们感到高兴。但也有一件事很纠心,因为长年从事清洁工,经常赤膊上阵清运垃圾,虽然随着年岁的增长已不再从事此项工作,黄爷爷说现在后遗症出现了,颈部和后背皮肤骚痒、刺痛,医生说是菌类感染,是否与以前从事的工作有关联还要进一步检查。他咨询我像这种情况有没有职业病补偿?怎样补偿?作为一个法律人,我没有明确的答复,因为必须遵循证据和规定。我建议他一定去专业医院检查后再做决定,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。望着他削瘦的身体和憨厚的微笑,我祝愿黄爷爷一切都好。

(五)

5月27日上午,天空依旧飘着细雨,我们还将去往一个地方,那是我小时候心中的圣地——红土乡革命烈士陵园。上学期间,每逢清明节,学校都会组织我们去扫墓、祭奠革命先烈。5分钟的车程很快到达目的地,现在也是红土乡革命传统教育基地。雨中的革命烈士陵园越发显得庄严肃穆,满园挺拨的青松象一个个威武的战士,护卫着革命烈士纪念碑,碑座四周刻有战斗场景浮雕,碑座立面有贺龙元帅于1958年4月题写的“革命烈士们的业绩永远鼓舞着我们前进”的镌刻大字。1929年至1933年间,贺龙将军率红四军,红二军团,红三军团转战湘鄂西红色根据地,红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。并在此成立了中华苏维埃红土区政府,血色红土来源于此。站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,回想众多红土儿女追随革命,慷慨捐躯,对我都是一次深刻的灵魂教育和心灵洗涤。处于和平时代的我们,作为一名共产党员,也更加坚定了永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。

(六)

走了,一定还会回来。在和居委会干部、亲戚朋友一一告别后,坐在回程的车上,一路上我感觉路特别的漫长。三天来,一个一个的问号萦绕在脑海。从大山深处走来,我做了什么?我还能做什么?我又将怎么做?我也在一遍一遍的思考。今天的我在工作中是一名法官,在家庭中是一个儿子、一个丈夫、一个父亲。在社会中可能还会有更多身份,但不论身份多么复杂,怎么叠加,我一定会牢记自己首先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:党的哺育,不求回报;家乡人民的厚爱,不求回报;亲人的嘱托,不求回报,唯一需要我做的就是那份责任、担当和坚持。做好自己,那些所有的问号真的需要我用一生去回答。

走好人生路,不忘初心,无愧我心!